欢迎光临~bob手机版官网备用网址

产品中心

  • bob手机版官网备用网址四工序开料机 YD-S2
bob手机版官网备用网址四工序开料机 YD-S2

抗战武器七:八路军缴获的两种德国“大花眼机枪”

发布时间:2023-08-29 13:07:06
来源:bob手机版官网备用网址
  •   抗战时期装备中国军队的德制轻机枪当中,除了一战水平的MG08/15轻重两用机枪,和MG15N.A

  抗战时期装备中国军队的德制轻机枪当中,除了一战水平的MG08/15轻重两用机枪,和MG15N.A泥鸦式轻机枪以外,还有一些二战前新研制的轻机枪。主要有MG30、MG13、MG15等数种。

  这些新型机枪数量并不多,而且相对来说不太出名,因此一直被埋没在历史当中。这其中,有两种曾经因为种种阴差阳错,曾经被八路军缴获,并被用于抗日战场上。这就是德制MG13车载机枪和日本仿德国MG15的九八式机载机枪。

  要说起进入中国的二战水平的新型德制轻机枪,其实要从瑞士苏罗通M1931说起。按理说这事儿就奇怪了,你要谈德国新型机枪,又说瑞士苏罗通干嘛?其实这还在于当时德国被制裁的原因。

  一战结束后,战败的德国受到了《凡尔赛条约》的严格限制,被禁止或限制发展步兵自动武器。于是,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便转到瑞士,用其中立国的身份进行秘密的武器研制工作。所以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,瑞士苏罗通其实就是德国莱茵的一个外挂马甲而已。到了1930年,枪械设计师路易斯·斯坦格成功研制出MG30轻机枪。莱茵金属公司就将MG30轻机枪的生产权,授予给了瑞士索罗通公司和奥地利斯泰尔公司,由这两个公司做对外销售工作。

  当时的国府兵工署正在筹备1932年的兵工会议,以确定全国的制式武器型号。在正式会议之前,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武器对比实验。在轻机枪选型方面,兵工署选择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机枪:捷克ZB26型、法国哈奇开斯1922型、瑞士KE7启拉利型、英国维克斯-贝蒂埃(VB)型这四种新式轻机枪作对比实验。

  当时这四款枪都是30年代较为新锐的机枪,而考虑到新机枪要用国内最常用的79步机枪弹,意大利和日本的6.5口径机枪并不方便扩膛,因此并没有未入选,这其中捷克式和启拉里都已经在国内广泛装备,英国维克斯因为7.7口径不同只是个陪跑,当时国府兵工署受东北系影响,更偏向于精准度最高的法国哈奇开斯1922。

  但是当时国府内部的亲德势力也很强,他们在实验对比进行的时候,对于对比实验居然没有德国机枪一事提出了质疑,并且把德国的MG30机枪,用瑞士苏罗通机枪的名义塞了进来,也进行了实验。

  应该说当时的MG30,优点依旧很明显的。该枪采用短冲程后坐作用式枪机,结构相对比较简单,容易大规模生产。而且单从MG30的枪重来看,其只有12公斤左右,即便装上三脚架,也不超过25公斤。可以说如果当时如果能选上MG30机枪,那么凭它的易生产性和轻重两用的特性,可以直接取代当时所有的轻重机枪,而仅有不到25公斤的三脚架MG30,生存性绝对比50公斤的水冷民二四重机枪好得多。

  它唯一的30发弹匣火力持续性不高的缺点,也正好符合中国子弹不足的现实,在使用75发双弹鼓以后,这个缺点也不是什么问题。

  但是事与愿违,在好不容易把MG30塞进对比实验以后,就发现了它的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缺点——这个枪太挑子弹了!不光是一般的杂牌子弹不能用,就是一些略有不合规的子弹,它用起来也是故障频频,这完全就不符合当时中国还在大量使用圆头弹、不合规弹甚至是复装子弹的现实啊。因此在对比实验开始后不久,苏罗通就被剔除了,彻底失去了竞争权。

  当然了,虽然这个事情确实是真的,但是实际上也是有意拿它说事。因为当年实验的几种机枪之中,只有哈奇开斯才能够正常的使用不合规子弹。而剩下的捷克式和启拉利轻机枪也是非常挑子弹的。它们在使用圆头弹和不合规子弹的时候,一样是容易出问题的。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中,都是要给捷克式专门挑出最好的原装尖头弹来使用的。

  说一千道一万,没选上就是没选上。中国制式武器选型失败以后,MG30轻机枪大部分被奥地利和瑞士军队装备,匈牙利军队也订购了将近2500挺MG30,但是匈牙利版是把口径改为8*56mm,弹夹容量改为25发。做为MG30的母国,德军却只使用了少量的MG30轻机枪。

  不过德军装备MG30轻机枪虽然少,该枪却开启了德国气冷式轻机枪的先河,为后来研制出MG15航空机枪、MG17航空机枪、MG34通用机枪、以及大名鼎鼎的MG42通用机枪等一系列世界名枪,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
  在1932年的时候,德军大规模装备了另一种源自MG30设计理念的轻机枪——MG13轻机枪。当时德军因需要整军备战,而自有的轻机枪数量严重不足,于是就各种想办法。当时他们第一步做的,就是把当时大量的水冷式德莱赛M1918式轻机枪,直接改造成气冷式轻机枪拿来用。

  那时候的改进工作,主要是由西蒙和祖尔公司做的。改装后的机枪被命名为MG13式7.92mm机枪。从时间和技术路线出现得稍晚,其实应该叫做MG31才对。之所以命名为MG13,目的是为了迷惑其他几个国家,让他们误以为是一种老旧的机枪。该枪全枪长约1448mm、枪管长718mm、全枪质量(不含弹匣或弹鼓)12kg、枪架质量11.4kg。早期使用25发的弹匣供弹,后来又研发了一种75发的多佩尔特罗梅尔双供弹鼓,使其火力持续性大大提高。

  MG13继承了MG30轻机枪的许多优秀设计,在1935年以前是德军中的最重要机枪,被大量配发到德军步兵班一级。而在MG34式机枪出现后,MG13迅速失宠,狠心的德国人将她大量转卖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。西班牙仍保留MG13式的命名;葡萄牙则改名为德莱赛M1918机枪。

  当时中德军事合作以后,随着坦克和装甲车的采购,中国也以车载机枪的形式进口了少量MG13,主要装备当时的国民革命军陆军装甲兵团战车营。

  国府在1936年开始了大采购,一次性订购了150辆一号坦克A型坦克。该坦克配置两挺MG13机枪,其实火力只相当于装甲机枪车而已。不过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,仅有少量交付。根据国府《德国输华军火统计表》中的“10020号”订单和战车第三连回忆,实际上装备的一号A型坦克只有14辆(可能还另有1辆做为教学展示)。

  当时战车第三连的编制是三个排每排4辆坦克,连部另有两辆指挥坦克,全连共14辆坦克,编成后番号是陆军装甲兵团第三连(团长杜聿明)。这些轻型坦克全部参加了悲壮的南京保卫战,并在战斗中全部损失。

  除此之外,该连还装备两辆奥地利产ADGZ重型装甲车,装备在坦克连做为指挥车使用。该车火力较强,装备20毫米机关炮1门、MG13机枪3挺。该车后来归属于南京卫戍司令部直属战炮分队,同样于南京保卫战中全部战损。

  除了一号坦克以外,当年还有约40-60辆 Sd.Kfz.221/222/223 被改装后,在1936年至1939年被出售给了中国,该车装备1挺MG13机枪,主要装备于陆军装甲兵团的战车搜索营第3连。

  根据《中德信用借款合同》和第二批对华军火出口订单“10030”号,战车搜索营共拥有SD.KFZ 221/222/223搜索车22辆,其中是221型12辆(MG13机枪1挺)、222型6辆(KwK30型20机关炮1门、MG13机枪一挺、无线型组成一个排,三个排共18辆组成了战车搜索营第三连。另外第三连还有223指挥型4辆(MG13轻机枪1挺、短距无线部、远程无线部),连部和三个排长各一辆。

  该连陆续参加了台儿庄战役、兰封会战、昆仑关战役、远征军第一、第二次入缅作战,并大部分损失于缅甸。到抗战结束时已经全部损失殆尽了。

  概算下来,当时中国进口的MG13轻机枪,一共大约是55挺左右,即使是加上备用枪,恐怕也不会超过百挺。这MG13轻机枪虽然性能不错,但是毕竟是一战老枪改装的结果,而且只装备了区区几十挺,陆续在抗战初期就损失掉了,没在历史上留下多大的浪花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八路军曾经缴获并使用过MG13机枪。军史记载在1938年的长乐村战斗中,八路军就使用过缴获的MG-13轻机枪。所以该枪虽然装备数量很少,但还是在抗日战场上做出过一定贡献的。

  在MG13以后,德国人又出了一款名叫“MG15”的航空机枪。该枪其实是在MG30、MG13(叫MG31更合适)之后,又在MG17(叫MG33更恰当)、MG34之前,其实它标准的名称,应该是叫MG32,之所以用MG15这个旧名字,纯粹也是因《凡尔赛条约》的限制,拿旧瓶装个新酒而已。

  不过这样一来,就把很多军史研究者搞糊涂了,因为一战的时候德军也有一款MG15航空机枪,甚至后来还有陆军用的MG15N.A泥鸦式机枪。这同样都是MG15,就非常容易让人混淆了。

  其实要区分也非常容易,一战时期的MG15是伯格曼公司推出的,原型是水冷式机枪改的,枪机外壳方方正正,保留了很多老式水冷重机枪的特征。

  而二战时期的MG15,是莱茵金属公司出的,是在MG30风冷机枪的基础上,重新设计的一款航空自卫机枪,从外观上看它枪机最简单,还带着许多风冷的散热孔(俗称大花眼),非常容易识别。从血统上来说,莱茵金属的MG30、MG15和后来的MG34通用机枪,是一脉相承的一家人。

  在二战初期,MG15航空机枪伴随着德国战机参加过波兰战役,挪威战役,和法国战役。但是随着各国飞机的防护性能的大幅度的提高,7.92毫米口径的航空机枪威力,已经不足以威胁到新式战斗机了。所以这款航空机枪逐渐变成了“鸡肋”,基本没什么实际作用。

  于是,德国空军索性把这款MG15机枪从飞机上拆下来,进行了一些改造:增设了两脚架、提把和枪托,接着使用原有的鞍型弹鼓供弹,然后装备给了德空军地面部队使用。这种陆军型的MG15机枪后来还被德陆军带到了东线,参加了惨烈的苏德战争。

  更有意思的是,这款被德国人自己早早嫌弃的机枪,也曾经辗转进入中国。而且这次的买主,不是喜欢万国造的国府,而是日本人。当年的德国和日本是盟友,日本人考察之后十分喜爱这款机枪,直接购买了这款机枪的生产技术。

  日本拿到了MG15机枪的设计图纸后,很快进行了生产改装,并一跃成为日军所有装备中威力最大的机枪,矛盾很深的日本陆军和海军争相仿制,最后仿制成了陆军的九八式旋回机关枪和海军一式旋回机关枪。九八式甲型口径都是7.92毫米,使用的子弹是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缴获的国军制造的德式毛瑟子弹,后来由于现有的毛瑟子弹不足以满足战事供应,最终改用日本国产的7.7毫米口径子弹,谓九八式乙型机枪。

  这款德国MG15机枪终究还是没能扭转日军空中的颓势,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日本飞机的98式航空机枪和美军的机载火力相比,明显还是处于劣势一方的。

  MG15在性能方面,无疑要超越日本步兵的所有轻重机枪,就日军那些“歪把子”和“鸡脖子”机枪,根本难堪大用。在以往的记录中,是日军并没有把这个“宝贝”装备给步兵,而是一直当作航空机枪使用。

  但是实际上最早使用日仿MG15的,很可能是日本陆军步兵部队。根据日军档案使用情况:

  1)昭和14年(1940年)已经向事变出动部队派发了15支,内地部队派发了31支。2)昭和16年906挺的制造训令中206挺竣工3)昭和19年的整备计划量400挺

  该枪主要搭载于飞机上,陆续使用的是二式复战甲、乙、丙型、百式司侦二型甲及三型甲、九九双轻一型及二型甲及乙的前方、九九双轻二型乙×3前、前侧、后下、百式重爆二型甲×4前、侧、尾等。可是根据目前的资料,日军的九八式航空机枪,都是带陆用枪架的。

  在很早的时候,八路军就从坠毁的日军飞机上缴获过该枪,并装备使用过。因此八路军是认识九八式航空机枪的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在我军光复张家口的行动中,八路军才能一眼看出日军上缴武器中,有不属于步兵的九八式航空机枪,进而判断出俘虏里有飞行部队的人,然后经过教育收编他们的。

  我军著名冀中抗战作家、《小兵张嘎》的作者徐光耀先生在《平原烈火》中也曾经提到,当时八路军使用过一挺“轻机重打的大花眼机枪”。该枪实际上也应该是一挺缴获的MG15机枪陆用版。该枪枪身上有很多圆形的散热孔,这是所谓的“大花眼”。而所谓的“轻机重打”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指带三脚架、以重机枪状态射击的轻机枪。所有非常有可能的,是日军装备的仿制型MG15陆用机枪,曾经在冀中抗战时被八路军缴获过。而且该枪有专用三脚架,是可以“轻机重打”的。

  当然了,也不排除冀中八路军缴获的,也是一挺MG13的可能性。但是这种仅仅进口了55挺左右,在南方损失大半的轻机枪,跑到抗战后期的冀中战场的可能性,真的是微乎其微。关于此事的真相,只能期待更多的专家来进行发掘和研判了。

  从目前保存的八路军装备照片中,我们能看到多挺完全不同的“大花眼机枪”。因此小编陈天刑个人根据文字资料和照片研判:虽然当时进入中国的MG13和日仿MG15数量很少,但都曾经被八路军缴获,并被八路军战士用于抗战之中。一家之言如有不确之处,还要请方家指正。

  至此,曾经进入过中国的五种德制轻机枪,包括MG08/15、博格曼MG15N.A、MG30、MG13、MG15,小编就介绍完了。下面几天,再讲完几种抗战时期中国使用的罕见轻机枪,本系列就可以结束了。